夫子过泰山之阴,闻妇人哭墓之哀,而发『苛政猛于虎』之叹。」
开篇引用经典,点明仁德为守位之本,随即切入典故,算是中正平和的开头。
之所以这麽写,是因为陆北顾对于嘉州学官喜好有个判断,也就是尽量不在开头出惊人之语,而是在后面娓娓道来。
「夫虎,百兽之暴者也。攫人而噬,血肉狼藉,其害昭然。然避之山林,或可幸免;持戈矛,或能相抗。若夫苛政之为虐也:赋敛如虎之饕餮,敲骨吸髓,室家悬磬;徭役如虎之驱迫,丁壮尽瘁,田畴荒芜;法令如虎之爪牙,罗织周密,动辄得咎。其害也,无所逃于覆载,无时息于旦夕。
民之膏血既竭,则流离转徙,鬻妻卖子,甚或『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三代殒命于虎,犹恋斯土者,非不畏死,畏苛政之甚于死也。
此夫子所以谓其『猛于虎』者,盖言其戕害之酷丶流毒之深,使人虽蹈死地而莫敢怨嗟,较猛兽之明害,其惨烈实有甚焉。」
此段为全文核心,层层剖析「苛政猛于虎」的深刻内涵。
陆北顾用「赋敛如饕餮」丶「徭役如驱迫」丶「法令如爪牙」三个精妙比喻,将抽象的苛政具象化丶凶恶化,点明其「无所逃」丶「无时息」的可怕特性。
同时,以妇人「畏苛政之甚于死」的心理,揭示苛政对人精神与生存的双重摧残,力证其「猛于虎」的残酷现实。
「由是观之,为政之道,其本安在?《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故欲守位安邦,必以仁心行仁政:一曰养民。制民恒产,薄其赋敛,轻其徭役,使耕者有其食,织者有其衣,仓廪实而知礼节;二曰教民。兴庠序,明人伦,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有耻且格,远刑罚之威;三曰任贤。进忠良,退谗慝,使泽必下究,情必上通,则苛政无所滋生;四曰节用。人主躬行节俭,去奢靡,惜物力,则上行下效,民力自舒。」
此段由「苛政之害」自然过渡到「为政之本」,引《尚书》《孟子》确立「民本仁政」的根基,条分缕析地提出「养民」丶「教民」丶「任贤」丶「节用」四项具体仁政措施,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切中要害。
可以说,每一点都直指苛政产生的根源,并给出正面解决方案。
「昔者文王视民如伤,成康刑措四十馀载;文景与民休息,遂有仓粟红腐之盛。此皆行仁政而致太平之明验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