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论川关盐钞法试行事疏》
听到这句话,李磐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张相公向来举重若轻,能在他口中说出「天下奇才」这四个字,这是何等的认可?
「学生愧不敢当!」
陆北顾连忙起身行礼,心底却也是终于松了口气。
其实用现代的话语来说,这就是通过将四川井盐和河东解盐专卖权以及军粮运输权的证券化,构建起了一整套闭环体系,通过盐钞的金融属性实现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而陆北顾之所以一开始就能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合理的,是因为他提出的这套制度,所有实施环节都是有着现实依据的。
首先,东南商人用铜钱购买四川井盐就是他在前来成都的路上亲眼所见的现状。
其次,他记得没错的话《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就有明确记载,仁宗朝「河东解盐丶四川井盐,盐引各有限域」,其次《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也提及了「盐钞行于三京,而解盐引不通于川蜀」,所以盐分区销售制度是目前的实际情况。
再次,大宋买扑制度非常普遍,而前唐刘晏的转运之策也是现成的案例,通过分段买扑运输来减少运输成本这个操作,具备相当的可行性。
最后,《宋会要辑稿·食货》也记载了在仁宗朝中后期西北已有「入中粮草,给盐交引」的小规模复行「折中法」的操作,所以西北拿盐引来换粮食是有实际需求的。
总而言之,在仁宗朝盐钞年发行量约300万贯的规模下,这套体系是完全具备可操作性的!
「具体怎麽改些细节,我与赵转运使会召集僚属再行琢磨丶修改,至于最后是否采用丶何时实施,那得宰相们去定夺不过不妨先写出来。」
张方平直接亲自把纸笔拿到了陆北顾面前,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就按你的想法,来拟份奏疏,先写出来,后面再做润色。」
「我?」
陆北顾有点懵。
他一个县学学子,帮户部侍郎丶成都知府写奏疏?
张方平意味深长地说道:「以你的才学,以后是一定要做官的,不会写奏疏怎麽行?就当先练练笔了。」
陆北顾眼见李磐眼观鼻鼻观心,他也没办法推辞了。
好在按照大宋的奏疏格式来讲,写奏疏跟写策论区别并不大,参考一下看过的那些宋代奏疏,他也不是不能写。
毕竟,奏疏并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跟诗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