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到平顶山下。”
朱国祥笑道:“那就是跟南水北调的中线局部重合了,干脆在铁路北边开凿运河一路通往开封。”
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其中一段便是从南阳到平顶山。
“已经有不止一个工部官员提出此方案。”
朱铭说道:“前宋在那边开凿大运河失败,主要困难点就在铁路一线。我们用铁路代替运河解决了问题,剩下的运河路线就再无技术难题。”
“新开的运河连接襄城、颖昌(许昌)、新郑和开封,把沿途几条大河都串起来了。从新郑到郑州的天然河道,也可开凿拓宽并用运河连起来。”
“有了这条新运河,三府一州水网纵横,能够联系得更加紧密,还可以灌溉更多土地,对那里的工农商业都有促进作用。”
朱国祥赞许道:“这个工程,可利千秋。”父子俩聊了一阵铁路和水利,朱铭忽然说:“我有个儿子,这两年在军校表现不错。今年的军校考试,他全科总成绩排年级第十六名,有两个单科成绩排进了年级前十。”
朱国祥忍不住翻白眼:“跟我炫耀儿子呢?”
“他愿意在中亚封国,”朱铭说道,“我没有夭折的儿子二十多个,一直在他们当中挑选合适人选。除了封去占城的朱康,也就现在的朱炯还算让人满意。”
朱炯是李清露的次子,外公是西夏舒王李仁礼。李仁礼目前担任翰林院文史馆西夏组的组长。
也就是说,朱炯身体里流淌着西夏王室血脉,更易获得逃去河中府的党项族效忠。
朱铭用拨弄木炭的钩子,在地上画着简易地图:“从安西都护府直接前往河中府,必须翻越葱岭,很难进行直接控制。我打算在那里建立大宛国,让朱炯去做大宛国王,把费尔干纳盆地也给他,国都就设在河中府撒马尔罕。”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