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的门前》这则小故事中,有些比较明显的东西别林斯基当然能够听得出来:
「米哈伊尔,我想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你想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就像你在你的长篇小说里写的那样,一位管家看似能够跟一位公爵打官司,但是我想他输掉官司将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法律的大门看似为所有人敞开,但他实际上依旧是一部分人的工具,一个乡下人或许穷极一生都未必能够真的走进去。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别说跟更深处的那些守卫作对,仅仅只是一个小卫士的一句话,就已经将他牢牢钉死在了原地。他宁愿一直等下去,也不敢往前多走半步。
即便他试着行贿,得到了却是像「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麽礼数不周到」这样心安理得的回覆,这跟我们俄国如今的官员又有什麽区别?
那麽这扇专门为这个乡下人打开的法的大门,是否又是他自己将自己束缚了起来呢?
你的深层次的意思就是号召所有人行动起来打碎这些东西吗?好像也不完全是.」
谈到这里,有所明悟但似乎又觉得不够精准的别林斯基,已经皱着眉头开始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了,而原本安静的其他人,在听到别林斯基的这番发挥后,他们那些模模糊糊的念头多少也肯定了一些,于是一时之间也是讨论了起来。
最开始听到米哈伊尔要写一部关于法律的小说后,他们大多数人其实都以为米哈伊尔要根据具体的法律条文来写一个法律上的故事,可能是讽刺俄国法律野蛮且荒谬,也有可能是想写写俄国法律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但现在听起来,米哈伊尔无疑是在用一种更高且更加深刻的眼光来衡量法律乃至更多东西,就像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放在俄国合适,难道放在欧洲别的国家就不合适了吗?
不过这就像米哈伊尔之前的小说所表现的那样,除了故事足够精彩以外,这个年轻人无疑拥有一双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他总能从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里面发现那些可鄙可笑的东西。
可之前的小说再怎麽样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他现在这本,虽然跟现实很是贴近,但总让人感觉他似乎是想在现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去书写那种不单属于俄国,而是属于整个人类的困境。
米哈伊尔开始写作有一年时间吗?
而即便他此前也有过大量的练习,但先是洞察俄国现实的短篇小说,接着是呈现出了新的风格的长篇小说,那麽现在他是想让自己小说的主题更高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