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的大门?这是怎样的一种形容?难道法还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吗?为什麽不直接说是法院亦或者是政府单位呢?
再就是文中那个乡下人的疑惑,其实现在也成了众人的疑惑,既然法的大门始终敞开着,法律之门又人人都可以进,那为什麽得到的回答竟然只是有可能?
毫无疑问,这则寓言依旧短小精悍,寥寥几笔便已经引起了在场众人的思考和猜测。
即便已经意识到了这可能是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但这则寓言接下来的发展,还是让众人大吃一惊:
「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
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麽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麽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
许多年后,什麽地方竟然要等这麽久?
听到这里,在场的众人基本上也明白了米哈伊尔又拿出了一种之前似乎从未使用过的笔法来写故事,这种写法有些类似于果戈理的《外套》中,主人公死后变成鬼魂去捉弄人,看似荒谬实则讽刺。
但米哈伊尔的这种笔法,除了让人觉得荒谬以外,更多的还是意味深长,仿佛在短短的几段话里隐藏着诸多社会现实乃至某种东西的本质。
而正如米哈伊尔在念之前所说,这是一个极为简短的寓言,那位乡下人在苦等未果后,竟是要直接死去了,而在死之前:
「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麽?」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麽,」乡下人说,「可怎麽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