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爭议的主要是闽浙和江南地区,恰好这四个省,又都是財税大省。
地方上的秋税,尚未进行徵收,中央朝廷就先吵翻了天。
不过这次参战的主力,不是勛贵集团,而是文官內斗。
闽浙和江南两地出身的官员,希望能把更多的税款留在地方上,用於战后重建。
虽然他们同样不喜欢勛贵系把握地方大权,但又不得不承认勛贵系的两大总督,在地方上是真干活。
战爭刚结束,就在当地展开了生產自救,预计秋粮收成能恢復到战前的七成。
在战爭中被破坏的道路桥樑、城池、水利工程,也在有序重建。
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好处,当地士绅变成了政策拥护者,进而影响到了当地出身官员的政治立场。
每多爭取一笔经费,战后重建速度就会快上一分。
地方官是有任期的,勛贵系两大总督不可能一直留在地方上。
一旦两人任期结束,总督这个临时职位被撤销,地方政治恢復正常化,官府效率也会大幅度下降。
不是每一名封疆大吏,都能够压制住地方势力,按照自己的意志施政。
稍微软一点的官员,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协调地方关係上。
没有朝廷组织引导,全靠民间自行恢復,需要的时间明显要长的多。
这样的要求,遭到了北方各省官员的集体反对。
同歷代封建王朝进入中后期一样,大虞也出现了北方各省在財税的贡献度上升的诡异画面。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