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三年十一月,寒风凛冽,孤山堡脚下喊杀声渐渐平息。
王嘉胤麾下的兵马终究还是抵不住官军的围剿,丟了黄埔川这块根据地地。
无奈之下,他带著高迎祥、张献忠、王自用等人,从神木渡河突围,逃入山西境內,占据了河曲县。
王嘉胤等人东渡入晋的消息传来,延绥镇上下弹冠相庆,个个喜形於色。
终於把这帮贼寇从陕西撵出去了!以后这烂摊子,就留给山西的官员们收拾吧!”
赶走了王嘉胤这个大麻烦,杨鹤长舒一口气,总算能腾出手来收拾陕北的其他贼寇了。
可等他细细查看下来,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怎么又冒出来了这么一大帮反贼?
杨鹤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眉头拧成一团,连忙提笔上书崇禎皇帝,请求招抚这帮流民。
他在奏疏中苦口婆心,洋洋洒洒写下数千言,条理清晰地阐明缘由。
杨鹤始终认为,这帮陕北的反贼並非天生反骨,不过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活不下去,这才揭竿而起。
陕北地方,连年天灾,颗粒无收,各军镇边堡欠餉严重。
如此情况下,烽烟四起、遍地反贼,又有什么稀奇?
杨鹤在奏疏中恳请皇帝拨款賑济灾民,补发欠餉,给这群人一条活路。
只要有口饭吃,谁还愿意把脑袋別在裤腰带上,提著刀去造反呢?
奏疏写完,杨鹤命人走急递送往京师,自己则是带著满腔忧虑回师榆林,还拉上洪承畴和杜文焕,一起商討接下来的对策。
大堂內,灯火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