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东边的天际线便泛起了鱼肚白,很快又被低垂的云层染上污浊的青灰。空气沉甸甸的,吸进肺里,带着一种浓稠的湿意,像是永远拧不干的旧毛巾。远处的体育场,口号声破开凝滞的空气:“一!二!三!四!”,短促、密集,带着年轻人独有的、未经世事打磨的蓬勃活力。街角,一溜刚支起不久的早点摊子热闹起来,蒸笼揭开,雪白的蒸汽裹挟着浓重的肉香、面香、油脂的焦香轰然炸开,猛烈地冲击着每个行人的嗅觉。车流开始汇聚,引擎的轰鸣夹杂着尖锐的喇叭声,在凝滞的湿空气中闷闷地撞荡。
\n
裴凡生穿过生物研究院主楼清晨略显稀疏的人流。浅蓝条纹的牛津纺衬衫熨帖地系到最上面一粒扣子,深灰色的卡其布裤子线条笔直,一手提着那个半旧的黑色公文包。他的步速均匀,神情是量好的平静,像一枚融入水流的石子。
\n
一楼门禁冰冷的闸机无声旋转。刷脸,识别通过。
\n
三楼楼道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道。打开办公室橡木门锁,房间里似乎连空气都是凝固的。他将公文包放在擦拭干净的桌面上,按下电脑开机键。屏幕亮起幽蓝的光。
\n
电子日程列表静静地显示着:
\n
[上午10:00]:基础微生物学原理-授课-二教301
\n
[下午15:30]:地质院李副院长-项目申报进度汇报(地点:生科院三层小会议室)
\n
[傍晚前]:完成edc“磐石”小组第一期周边社区舆情周报(概要版)-内部提交
\n
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指向一份伪装。他拉开座椅坐下,开始处理那份《蜀中盆地浅层地下水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城市供水水质指标关联性初步研究》的申报书。项目名称精准而冗长,目标含糊不清,研究手段是教科书式的标准流程——采样、扩增子测序、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建模、得出结论,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性科学参考依据”。每一个字都安全得如同无菌室里的培养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