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惧哉?
大丈夫当争名,可不该是辜负了身后那些寄予厚望给自己的百姓们的名!
读书人没有任何实践,乍一登场就是一地主官,他们该如何去治理他们的地方?
读书人从来没有见过杀戮,一入军队担任监军将官就可对一军指手画脚,他们又如何能够了解他们所做的决定究竟对是不对,会不会葬送那些信任他们,那些在他们的命令下慷慨赴战的将士?
这对吗?
这不对!
固然读书人寒窗苦读数十载,只求一个出身,只求一个官位。
他们付出了无数的时间。
可是同样的,莫非乡野老农没有将他们的一生心血付诸在农事上?莫非将士们没有将一生心血用在武事之上?
为何文人们轻飘飘的一句改稻为桑,不经考察不经接触就直接下令,根本不会去管这一片土地到底合不合适桑树成长。
为何文人们轻飘飘的一句按兵不动,就能让麾下的大军们对友军袍泽的激战视若无睹,不去救援?
还是因为他们没有实践过就能够做决定。
这是错误的。
官家给予这些人官身,让他们当官不是为了让他们谋取私利,而是希望他们能够代替天子牧守天下。
所以两汉时有着州牧的官称。
这些人当官只为了雪花银,那他们当官不就是欺上瞒下阿谀奉承?
官商勾结,官匪勾结。
这些,都是错误的!
都需要否定!
都需要纠正!
大明朝的考察制度力度还是不够,毕竟光靠着东厂和锦衣卫,不足以督察天下!
御史更加不行!
御史们早已被权利和财物腐蚀了心智,早已和他们所代表的党派融为了一体。
心念闪烁间,袁崇焕甚至还想到了一个法子,可以让天启帝对于天下的控制力再提升一分。
那就是再额外弄出来一个部门,就负责监督天下!
以便衣督天下,不穿专门的制服,也没有专门能够证明身份的东西。
这些人的薪资俸禄,取决于他们做了多少事。
就让他们去民间,采风!
此时的袁崇焕已然觉得自己是大明朝的纠错能手!
自己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错误继续在大明的土地上繁衍成长,因为这种错误,本就不该存在!
已经打算成为改革先锋的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