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寻找破绽:轮椅,大包小包,穿着那身虽然被防弹背心遮住了背后编号、但款式和质地都明显是一件仿制品的避难所制服…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虫,在她精明的脑子里闪烁起来。
\n
常年执掌避难所的物资发放与分配,亚历克西斯对避难所制服的每一个版型、每一处细节都了如指掌。眼前这个“莫林”身上的避难所制服,虽然簇新得扎眼,但那种刻意模仿的形制,在她眼里无所遁形。这绝不是偶然!一个在废土挣扎求存、伤病缠身的人,费尽心思搞来这么一身仿制品穿上,还能为了什么?答案简直不言而喻。
\n
只能是向往!一种近乎卑微的、对避难所所代表的一切——安全、秩序、充沛物资、远离废土那无休止的厮杀与辐射尘埃——的强烈向往。这种向往者,废土上并不少见,他们被称为“润人”(run-ins),精神上的避难所居民。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真正踏入避难所的大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精神上将自己视为其中的一员,用模仿其外在标志(比如制服)来获得一丝虚幻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n
亚历克西斯对这种心态谈不上鄙夷,反而有种隐秘的优越感。看,有人羡慕我们!有人拼了命也想成为我们中的一员!这不正说明81号避难所是废土上真正的天堂吗?这种被羡慕、被仰望的感觉,让她作为避难所一员的身份认同感油然而生,甚至带着点施舍般的怜悯和…自豪。毕竟,不是谁都有资格享受这份“净土”的。
\n
她的目光落在林默那张带着旅途疲惫和病容的脸上,那份精明算计里,罕见地掺入了一丝理解和…欣赏?这小子虽然来历不明,但至少眼光不错,知道哪里是真正的好地方。而且他够聪明(搞出那批品质惊人的假酒),够识相(那五百瓶盖的“感激费”就是证明),也够努力。成全一个这样的“仰慕者”,似乎…也不是不可以?既能解决眼前的财务窘境,又能彰显她康布斯女士的“仁慈”和“慧眼”,何乐而不为?
\n
“莫林,”亚历克西斯的声音放缓了一些,不再是纯粹的商人腔调,带上了一丝近乎推心置腹的意味,“你知道吗?你穿着这身衣服,看起来…”她斟酌了一下用词,“…很精神。比外面那些破布烂衫的废土客强太多了。”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