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大败,退入朝鲜后惶惶不可终日。
清军被明军堵在朝鲜,到路不通,三面环海,无路可逃,已经陷入死地。
本来豪格收到明军集结辽东,准备攻击朝鲜的消息,急得准备跳海,不想明军忽然停止攻击,立时让他松了口气,并开始盘算出路。
西南方,孙可望败回升龙城后,周军主力损失大半,使得孙可望的政权极为不稳定,南部甚至爆发了占城人的反叛。
魏军如果继续进攻,周政权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魏军接受和议就给了孙可望喘息的时间。
南明方面,因为魏军注意力转移,紧张的气氛降低,也逐渐站稳了脚跟。
此时魏军水师弱小,海岸线又长,上任的两广总督和闽浙总督,对流亡海外的南明朝廷,都采用了不主动招惹的态势,采取了防守的策略,甚至对不少士绅与南明朝廷之间的走私贸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海岸线长,魏军无法处处设防,明军水师机动,很容易找到弱点突袭一处,若是如此,南明势力必然比倭寇还要难缠。
海上贸易受阻,高义欢想了许多办法,来解决江南商品的销路,可是江南士绅商贾的损失依然很大。
这些人迫切需要恢复贸易渠道,有的通过关系,影响在大魏朝中为官的江南人,有的则暗中勾结南明,又干起走私贸易。
虽说高义欢坚持要剿灭南明,但是在魏国内部,其实有不少官员,都建议与南明议和。
他们认为反正解决不了南明,不如和谈,拖延时间,等待水师练成,再翻脸一战。
这其中闽浙总督丁启睿,就是代表人物,他主持福建、浙江军政事务,直接面对占据夏门、台湾的郑成功,压力可以说相当巨大。
虽说南明势力与大魏相比,已经没了翻身的机会,但是眼下大魏水师未成,却也奈何不了南明,甚至还打不过南明。
郑家在福建有着深厚的根基,郑成功很容易弄清楚沿海的防御,然后选择一处袭击。
这样一来,丁启睿必然疲于应对,因此他到福建之后,分析局势,并未采取对抗政策,对海上的南明势力,一直保持防守怀柔的策略,甚至经常与郑成功互通书信。
虽说丁启睿这么做,没得到高义欢的允许,落在一些人的眼中,难免有勾结南明的嫌疑,但是他到福建后,沿海确实比较安宁。
因为东南沿海相对稳定,此时郑成功已经不在厦门,而是在台湾大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