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有把握打下来,但是二哥并不打算这么做,而是默许他们的存在,只要他们给二哥纳粮出丁,二哥便暂时不会发兵去剿灭他们。
毕竟他就那么几百兵,鹿邑方圆数十余里,他根本管理不过来。
这些乡绅是地方上稳定的基石,高二哥暂时不打算动,他的目标是鹿邑县境内,明朝藩王的田产。
为什么说乡绅是地方稳定的基石,就是因为一个地方,如果遭了灾,穷人可以找乡绅借粮,拿怕是拿田产抵押,灾年总归是能熬过去。
如果一个地方全是穷人,大家一样穷,那一旦遇见灾荒,便连个借的地方都没有,整个地方就会完全崩溃,只能形成流民,或者饿死。
士绅中有劣绅,但不一定全都不是好东西,高二哥眼下须要他们,而不动他们,便只能对准藩田。
朱家庞大的寄生集团,仅仅河南一地,在隆庆年间就有五个亲藩,八十多个郡王,下面什么将军更是一大堆,以至于一省的赋税,还不够这些藩王半年的禄米。
官绅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赋税减免,并不只是明朝才有,明朝灭亡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还是这些宗藩。
这点看藩王封地,再看流寇作乱的主要区域,并非士绅集中的区域,而是藩王集中的区域,就可以看出来。
藩王作为整个食物链顶端的人,他们所在的地方,不仅仅是百姓贫弱,连士绅这个对社会起稳定作用的阶层,也比不上别的地方,甚至也会成为宗藩兼并的对象。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停发宗藩俸禄的问题,士绅多少还交点税,宗藩完全是只吃不出。
明朝藩王的庄园为王府私产,其租粮尽为王府所有,均不入州县赋册,而是登载于藩府册籍,是一套独立的体系,同朝廷根本没啥关系。
这些藩王财大气粗,每逢宰年,百姓活不下去,必然向人借贷,宗藩便可以借机放贷,大肆兼并土地,从而大者恒大,田产越滚越多。
以福藩为例,封国在洛阳,但他的田产,其实已经遍布河南,甚至还到了南直的宿州、亳州一带。
这些藩地的赋税,朝廷享受不到分毫,所以就算朝廷停发减少藩俸,不解决这个毒瘤,明朝还是会垮。
关于这一点,因为后来政治上复明的需求,总不能说朱家的坏话,否则怎么号召复明,所以明朝灭亡的责任,便往别的方面推,多是骂臣子王八蛋,很少提及朱家自身的问题,或者提及后也不是放在主要位置,但高二哥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