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将来肯定要用上的。
哪怕事情千头万绪,但总得挑出一股先干吧。
可弘历到现在一点主动动一动的意思都没有。
而恰在此时,四爷收到了来自尹继善的一封密信。信是由尹继善的三子庆桂送来的,庆桂先找了弘晖,表达了想见四爷的意思。说是替他父亲跟老主子请安的。好端端的请什么安?要请安写个折子上来便是了,何必这般大费周章。她知道额娘从南边请了个女先生,尹继善的夫人亲自送进京了。之前还听额娘念叨了一句,说是也该到了,然后尹继善的儿子就要见阿玛。弘晖便知有事,晚上的时候带着庆桂回家,庆桂就拿出一封信来,说是母亲带来的,样子很郑重。
四爷当即就拆了信,信上说了一件事:今年六七月里,英军与印军在普拉赛爆发战役。结果在英国人强大的火|炮和□□面前印度战象全军覆没。
而这件事他觉得事关重大,之前上报给兵部,却没有任何的回应。
他在信上隐晦的问四爷:船舶之事他可在东南先行。
意思是先斩后奏。
这是隐晦的表达了听四爷调遣的意思。
也许之前尹继善并不会注意这些东西,但是自从四爷在京城的动静越来越大,有些事尹继善当然就会知道,他知道四爷关注的是什么。紧挨着的邻国被人跨越海洋用大|炮打开了国门,这还不值得警醒吗?
是兵部没报还是弘历将其搁置了?
四爷没急着叫弘历过来,只在阿桂过来授课的时候问了阿桂,“可听过这件事?”
阿桂皱眉,“倒是听过一耳朵。”
那就是报上去了。这次四爷没再客气,直接叫了弘历过来,“前有那样的梦示警,后有他国之鉴,你还不警醒?”
弘历好似特别为难:“皇阿玛,若是船舶同步改建,费用当真负担不起。”
如今的兵部尚书之前在户部担任尚书,户部是什么情况,这位尚书很清楚。当是呈上的折子后面就夹了意见,认为暂时无碍的情况下,这事可以延后。就是再想办,没钱办什么?怎么办?
弘历也有自己的道理,“原天竺也是大国,而大不列颠远隔重洋,毫无补给的情况下,别说三五年,就是三五十年,也未必能将那么个的庞然大物如何。等缓过这几年,咱们的大|炮也该配备齐全了……逐步去做比一股脑的去做,朕觉得要保险一些。”
可事实上,殖|民印度前后打仗也就七年时间而已。
太平久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