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哑得,像是被砂石磨过。
只是一句台词,一个眼神。
放映厅里,所有人的心,都被这道目光,狠狠地揪了一下。
这个角色,太真实了。
真实得,不像是在演。
他就是那个,在1942年的河南,在无尽的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求生的,最卑微的一个灾民。
电影里,拴住为了活下去,为了能跟着老东家,有一口吃的,他出卖,他告密,他做尽了一个小人物,在绝境中,所有能做的,不体面的事。
他每一次的眼神闪躲,每一次的身体蜷缩,每一次狼吞虎咽的进食。
都被杜玉,演绎得充满了令人心碎的,真实感。
观众们没有鄙视他。
因为,从拴住的眼睛里,他们看到了,一种,超越了善恶的,最原始的,求生的本能。
这就是杜玉,运用破碎感的美学,为这个角色,注入的灵魂。
他不是一个扁平的“坏人”。
他是一个,被时代碾碎的,可怜人。
剧情,推向了高潮。
日军的飞机,开始轰炸。
逃难的人群,在绝望中四散奔逃。
拴住,背着老东家的儿媳,在炮火和人群中,疯狂地奔跑。
他的脸上,已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
他的嘴里,发着野兽般的,无意义的嘶吼。
他只有一个念头。
活下去。
把这个女人,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带出去。
因为老东家承诺过他,只要孩子生下来,就把女儿许配给他。
这是他,在这个绝望的世界里,看到的,唯一的一点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