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见之后,朱可夫叹口气说道,“不过,若是此时动用了预备队,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将来即便赢得了这场战役,也不可能获得类似于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辉煌的战果,更谈不上给德国人的中央集团军群造成摧毁性的打击了。”说到这里,朱可夫顿了顿,他走到那面地图前,目光停留在红蓝对峙的“潮水”分流图上,沉吟良久才继续说道:“这场战争已经进行了将近三年,在这三年时间里,我们经历了由溃退到防御,由防御到局部反攻的漫长历程。而今,我们无论从后方军事生产、武器提供、后勤运输,还是从兵力补给、兵源储备上,都要比德国人更具有优势,因此我认为,我们全面反攻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再看看德国人,我相信经过这几年的战争,我们都应该清楚了他们作战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在颇具优势的机动战方面,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他们地最佳优势,就在于突发性的进攻。三年时间里,他们在正面战场上所取得的胜利,大都是以这种形势开始的:突然性的进攻,以高素质的摩托化、装甲部队突破我们的防线,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我正面部队实施切割、合围直至彻底歼灭。而一旦这种战术没有起到预期效果,致使他们的攻势同我们的防御战陷入了僵局,并由此产生拉锯式地消耗战时,他们所要面临的就基本都是溃退与失败。楚思南将军在西线指挥地数场战役。无论是北方战役还是斯大林格勒中的数场战役,基本上都是走地由防御到拉锯再到全面反攻的路程。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这些战役中,无论战局走到了多么不利甚至于危险的时候。楚思南将军的手中,始终都会保留相当一部分的预备队。这是为什么?无他,就是为了在最后阶段的反攻中,能够有足够的力量进一步扩大战果。毫无疑问,从目前地情况看,楚思南将军的这一对德战术运用的相当成功,而且基本上成为了克制德军进攻的最有利战术。”“而从德军一方来看呢。刚刚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溃败,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在战术上,抑或是进攻方式上所存在巨大弊病?”伸手在那份地图上拍了拍,朱可夫说道,“毫无疑问,那是不可能的。可是大家发现没有,在德国人这次所发动地进攻中,他们不仅没有想办法克服自己的弱点。反而显得有些更加紊乱了。作为敌南方集团军群最高指挥官,曼施坦因历来强调进攻中的突然性与快速性,反对在任何一场进攻中,同我军胶着、消耗。可是这一次呢?在我们获悉了他们地准确进攻地点与进攻时间,并预先对其主攻部队发起了猛烈的炮火反准备之后,他所指挥的部队却仍旧没有改变进攻计划,而是采取了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