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哪家张氏,竟能教养出如此识大体、有魄力、有担当的女儿?这‘内阁之制’又为何物?竟能让她有如此底气,拒绝垂帘?”
\n
朱元璋闻言,也凝神细思起来。是哪家勋贵?张玉?张麒?还是哪个不起眼的书香门第?
\n
洪武二十八年的张家适龄贵女……他脑中飞快地检索着符合年龄、门第的名单。
\n
同时,“内阁之制”这四个字也深深印入他的脑海。能让一位太皇太后放心将幼主完全托付给外朝大臣的制度?这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与思索。
\n
而站在阶下的魏国公徐达,此刻心中也是感慨万千。天幕中那位张太皇太后,是他女儿徐妙云(未来的徐皇后)的儿媳!
\n
虽然女儿早逝,未能看到这一切,但这位儿媳的贤德与决断,无疑是对女儿当年为燕王府辛苦操持的一种告慰,更是对徐家清誉的维护(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嫌疑)。
\n
他捻着胡须,望着天幕,眼中既有对未来的欣慰,也有一丝对女儿早逝的怅惘。
\n
至于冯胜、耿炳文、王弼等一众勋贵以及各部文武大臣们,此刻也收起了玩笑的心思,神情变得肃然。
\n
张太皇太后的决断,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前朝后宫干政的、清晰而稳固的权力交接模式。
\n
这“内阁”二字,虽然陌生,却隐隐指向了一个更成熟、更依赖文臣体系的未来朝堂格局。
\n
他们互相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与思考。这天下,这朝堂,似乎正随着天幕的揭示,展现出一种他们尚未完全理解,却必须开始适应的新气象。
\n
天幕的光芒稳定地照耀着洪武十三年的应天府,关于张太皇太后的金色字迹缓缓隐去,留下奉天殿前一片深沉的寂静。
\n
唯有朱元璋那声“万世母仪之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