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天幕流转,映出洪熙元年七月的北京紫禁城。
\n
仁宗朱高炽新丧的气息尚未散尽,新帝朱瞻基已身着龙袍,端坐于御座之上。年轻的皇帝眉宇间带着初掌大权的锐气,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n
画面切换至山东乐安州,汉王府邸。
\n
朱高煦一身亲王常服,却掩不住眉宇间的阴鸷与躁动。他伏案疾书,笔锋时而凌厉,时而斟酌。
\n
数份奏章很快写好,内容皆是请求朝廷施行某些看似“利国安民”之策——减免乐安州部分赋税、疏浚境内某条河道、允许藩王卫队协助剿灭境内流寇……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
\n
奏章快马送入京师,直达御前。
\n
天幕镜头聚焦于年轻的宣德皇帝朱瞻基。他展开汉王的奏章,目光扫过,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n
他放下奏章,对侍立一旁的阁臣杨士奇、杨荣等人,用一种轻松中带着洞悉的口吻说道:
\n
“永乐年间,皇祖(朱棣)常在朕父(朱高炽)与朕面前提起这位汉王叔。”
\n
朱瞻基的声音透过天幕传来,清晰入耳,“皇祖言道:‘此子心性未定,常有异志,宜深防之。’”
\n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奏章,“然父皇仁厚,待其甚笃,恩赏不断。如今汉王叔所奏,若果出至诚,则昔日之异心已革除,朝廷自当嘉纳,顺从其请。”
\n
言罢,朱瞻基提笔,在奏章上批了鲜红的“准”字。并命有司立即执行,更亲笔写了一封措辞温和、带着嘉许与期许的回信,快马送往乐安。
\n
“皇祖早有言,此叔终怀异!”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如同惊雷,炸响在洪武十三年!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