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了个礼,又对安德烈耶夫微微颔首,然后才开口道:“报告院长,各位首长。安德烈耶夫同志的理论,提纲挈领,确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n
“但我觉得,我军在半岛战场执行的战略战术,对于现代化军队发展而言,同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n
他顿了顿,组织着语言:“长津湖战役中,美军的优势是装备精良、后勤充足,而我军的优势则在于对战场环境的适应和战术的灵活性。”
\n
“美军依赖公路机动和空中补给,我们就利用山地地形实施穿插,切断其退路;美军火力强大但侦察薄弱,我们就以夜战、近战抵消其装备优势。”
\n
“这是客观条件限制,做出的无奈选择,但其实也是战略和战术层面的最优选择。这点,从战役最后的结果可以得到印证。”
\n
安德烈耶夫的脸色渐渐严肃起来,出言打断道:“祁振国同志,你这是过分强调特殊论。”
\n
“志愿军在长津湖的胜利,是付出巨大牺牲换来的,这种打法不可复制,也不符合军事科学的发展方向。”
\n
“现代战争的趋势是机械化、科技化,任何脱离装备基础的战术,最终都会被历史淘汰。”
\n
祁振国没有动怒,语气依旧平静:“顾问同志,我完全认同装备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但军事科学的本质,是根据实际条件寻找克敌制胜的方法。”
\n
“志愿军在半岛战场面对的,是装备代差极大的敌人。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用自己的劣势去跟敌人的优势硬碰硬,而是用我们的优势去打击敌人的弱点,这,就是战术上的胜利。”
\n
“这种战术,我姑且称之为‘非对称战术’——不追求正面硬撼,而是在特定维度创造局部优势,通过一次次的非对称,实现总体战局的逆转。”
\n
“非对称战术?”教室里响起一阵低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