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肉包子打狗”了。据说将那一伙游民懒汉二流子集中起来“劳其筋骨改头换面”(也是禹三少爷发明的新词)的主意,就是禹三少爷想出来的。但连长皮都认为,如果禹三少爷不首先“改头换面”,就应该带头和那伙游民懒汉二流子一起喝凉水挨皮鞭,其他人对禹三少爷的观感,就可想而知了。禹三少爷倒是很有些自知之明,自从将游民懒汉二流子集中起来“劳其筋骨改头换面”之后,他的头发和脸就一直很干净,衣服也齐整,很少到话场子里去胡言乱语,也暂时没有新的绰号产生。
\n
“也有学问的”欧麦嘎师傅,很多人不晓得他是啥子时候来天石谷的,他在西边山脚下建新房子,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他仿佛一直以来就住在那座已经有些破旧的嘎得教堂里。只记得他给天石谷人首先带来的,是从来没有人见过但一直存在着的“时间”——就是挂在土司府堂屋里的那个叫“钟”的东西。据说当年欧麦嘎师傅刚到天石谷准备把“钟”送给禹土司的那天,史道长(当时还只是个刚开始长胡子的小道士)曾告诉他不能送“钟”,送“钟”是“丧德”的事情。欧麦嘎师傅却说那天就是“丧德”(礼拜天),不听史道士的劝阻就把钟送到了土司府。禹土司竟然很喜欢他送的钟,一直当宝贝挂在堂屋里神位旁边的墙壁上。天石谷从此正式有了有形有声的“时间”。但时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像长长了的头发、胡子和手指甲一样没有啥子用处。他们需要记得的日子并不多,生辰和忌日,还有几个重要的节日而已。也不记得欧麦嘎师傅原来叫啥子名字,只记得他的名字好像很长很难记,有的说是七个字、八个字,也有说九个字的。天石谷人虽然不愁吃穿,但大部分人历来节俭,他们认为用这么多字来称呼一个人,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就跟着史道长(当时的小道士)叫他“欧麦嘎得”,后来觉得有些不大恭敬,就去了一个“得”字,加了“师傅”两个字。天石谷名字最长的是迪尼体古,身为大东巴,也才四个字,用五个字来称呼一个外来人,虽然不太节俭,也算不失大方,甚至算得上恭敬了。
\n
送了“钟”后,欧麦嘎师傅就在禹土司的帮助下,在西边山脚下修了几所稀奇古怪的房子。房子修好后,禹土司还选派了几个下人去当他的徒弟(但由禹土司亲自取了一个名字,叫作“杂役”)。房子有了,“杂役”徒弟也有了,欧麦嘎师傅就马不停蹄挨家挨户地跑,劝说大家到新房子去敬奉“嘎得”,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