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传统解释将'虚静'理解为内心的放空。但我认为,这更接近于现代创作中的'世界观构建'——创作者首先在心中搭建一个完整而空旷的宇宙,人物和情节才能自然生长..."
\n
她的声音越来越流畅,手势自然而有力。当讲到"神与物游"时,她甚至脱稿加入了一个即兴例子:
\n
"正如一位风险投资人所言,'优秀的决策者能在混沌中保持思维的清晰与开放'。创作亦然,作家需要与角色建立深层次的共情联结,同时又保持足够的理性把控全局..."
\n
说到此处,她不经意地瞥了一眼顾沉舟,发现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愉悦的笑意——她引用的正是他在讲座中的观点。
\n
二十分钟的演讲如行云流水。结束时,掌声持续了许久。苏晚晴看到王晓鹰教授——那位她仰慕已久的学术泰斗——正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什么,嘴角带着满意的微笑。
\n
提问环节,一位白发教授率先举手:"苏同学,你提到网络文学的'世界观构建'与古典文论的'虚静'相通,但网络文学往往追求即时快感,这是否与刘勰强调的'积学以储宝'相矛盾?"
\n
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苏晚晴感到后背渗出细密的汗珠,但她没有慌乱:"您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质疑。确实,部分网络作品存在这个问题,但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同样注重知识储备。"她顿了顿,想起自己与顾沉舟的讨论,"正如商业领域的创新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市场分析基础上,网络文学的想象力飞翔也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支撑。我采访的几位顶级网络作家,他们的阅读量和知识广度甚至超过许多传统作家。"
\n
这个回答引发了更多讨论。王晓鹰教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