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想到发展这么快。”陆青山苦笑道,“现在的问题是产品卖得太好,反而限制了进一步扩大生产。我们急需一个稳定的高端销售平台。”
林部长若有所思地点头:“继续说。”
“第二,我计划将办公楼一楼改造成品牌展示厅,专门陈列我们的产品,打造‘山湾’这个品牌。”陆青山的语气变得激动起来,“现在市面上的山货大多没有品牌概念,消费者买到的都是散装货。我要让‘山湾’和旗下几个品牌,成为优质山货的代名词!”
“品牌意识,好!”林部长赞许地说,“这个想法很超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陆青山郑重地站了起来,面向林老,指着外面的京城,“我想把旁边的秀水市场改造成全国特产集市。让全国各地的优质农产品都能在这里找到销路,既丰富了首都人民的菜篮子,也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农业提供了窗口。”
林部长的眼睛亮了:“这个想法有意思,具体怎么操作?”
“现在秀水市场生意冷清,主要是缺乏特色。”陆青山回到座位,掏出一张手绘的规划图,“我的想法是,按地区划分摊位。东北专区卖人参、鹿茸、木耳;西北专区卖枸杞、红枣、胡麻油;华南专区卖荔枝干、龙眼、陈皮……让全国的特产都在这里汇聚。后场做好冷库冻库。”
田秘书在旁边听得目瞪口呆,这个想法确实大胆。
“而且,”陆青山继续说道,“我们可以定期举办特产节,邀请各地的农民代表来京展销。既是商业活动,也是文化交流。外国朋友通过这个窗口,就能了解到中国农业的丰富多彩。”
林部长沉默了一会儿,仔细翻阅着陆青山准备的资料。
会客室里只听得见翻纸的声音和墙上时钟的滴答声。
“青山同志,你这个想法确实不错。”林部长终于开口,“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
陆青山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您请说。”
“第一,资金问题。你准备投入多少钱?”
“我初步估算,包括租金、装修、初期运营资金,大概需要七十万左右。”陆青山早有准备,“我们厂子的利润、银行的无息贷款,加上我个人的积蓄,资金方面没有问题。”
“第二,管理问题。你人在白山,怎么管理北京的业务?”
“我大哥青原在黑龙江种稻米,对农业特产很了解。我妹妹小雨也有商业头脑。我准备让他们常驻北京,负责日常管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