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燕园,红墙绿树,书声琅琅。
作为七七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柳如雪和柳如霜的入学,在清华园里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积压了十年的英才,每个人都像一块干透了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知识的甘霖。
姐妹俩很快就适应了大学生活。
柳如雪沉静,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和课堂,她对建筑学的热爱,让她如鱼得水。
柳如霜活泼,很快就和班里的同学打成一片,还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
叶凡则过上了“家庭主夫”般的日子。
每天早上,他骑着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送姐妹俩到校门口,下午再准时去接。
其余的时间,他就在家里看书,整理从江城带来的资料,或者通过周教授的关系,去一些不对外开放的资料室,查阅最新的科技文献。
他就像一个蛰伏的猎人,安静,却在悄无声息地积蓄着力量。
平静的日子,却因为一堂公开课,被打破了。
为了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学校特意邀请了一位从美国来的客座教授,名叫罗伯特·怀特,是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据说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颇有建树。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件了不得的大事。
公开课当天,能容纳五百人的大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柳如雪和柳如霜也早早地去占了座。
怀特教授是个典型的美国人,金发碧眼,身材高大,谈举止间带着一种毫不掩饰的优越感。
他的课,讲的是“微型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
他讲得确实很精彩,各种前沿的概念和技术,让在场的师生听得如痴如醉。
但讲到最后,他话锋一转,屏幕上放出了一张中国当时生产的“djs-130”小型计算机的照片。
“……当然,我知道,中国也在努力追赶。”怀特教授耸了耸肩,脸上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但坦率地说,你们的追赶,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在追赶一辆全速前进的汽车。你们的半导体工业,基础太过薄弱。据我所知,你们甚至无法稳定量产高纯度的硅材料,不是吗?没有好的材料,就造不出好的芯片;没有好的芯片,计算机就永远只是一个笨重的铁盒子。我认为,在未来的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在计算机领域,都将是一个跟随者,一个模仿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