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础的常识。
“王叔,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叶凡放下茶杯,信手拈来,“土地跟人一样,你总跟它索取,不给它补充营养,它就‘病’了。我倒是有几个不成熟的小法子。”
“快说说看!”王振山和周教授,都来了兴趣。
“第一,叫‘秸秆还田’。咱们农场每年收完庄稼,剩下的那些秸秆,别烧了,也别扔了。用粉碎机打碎,掺上些牲口粪,挖沟深埋到地里。这东西,是最好的有机肥,不出两年,就能把土壤‘喂’得松软肥沃。”
“第二,叫‘轮作休耕’。一块地,不能年年都种一样的东西。今年种耗地力的蔬菜,明年就种点豆子、苜蓿这些能养地的。或者干脆让地歇一年,种上绿肥,等长起来再翻到地里,比上什么化肥都强。”
“第三,叫‘精准滴灌’。咱们现在的大水漫灌,又费水,又容易让土壤里的盐分返到地表上来。可以试试做一种管子,上面扎上小孔,铺在地垄上,水顺着管子,直接滴到菜根上。省水,还不容易长杂草……”
叶凡侃侃而谈,他说的这些,什么秸秆还田,什么轮作,在场的人或多或少都听过,但从没有人像他这样,将其系统化,说得如此清晰透彻,还冒出了“精准滴灌”这种闻所未闻的新鲜词。
整个院子,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像在听天书一样,看着这个年轻人。
许久,周教授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气,看着王振山,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老王,我跟你说什么来着?这小子的脑袋,就是个宝库,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秒能从里面掏出什么宝贝来。”
王振山一拍大腿,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把抓住叶凡的手:“好小子!你可真是我的福星!你把刚才说的,给我写个详细的条陈出来。不!我明天就派车来接你,你跟我去那个农场,现场给我指导指导!”
叶凡也没想到,自己不过是随口几句话,竟然又揽上了一桩“大事”。
这可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夜深,宾客散尽。
柳如雪收拾好碗筷,走进房间,看到叶凡正伏在灯下,铺开纸笔。
她没有问,只是像往常一样,拿起墨块,在砚台里,轻轻地研磨起来。
灯光下,丈夫的侧脸专注而英挺,她眼波流转,嘴角含笑,心中一片安宁与骄傲。
她知道,这个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光。
而黑山屯的传奇,不过是个序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