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过去克洛维的报纸大都只在内城区销售,愿意掏钱买报纸的市民们总共就那么多,再加上某些报纸自诩“出身高贵”,专门为上层大人们服务,纸张的质量,印染的字迹是否清晰,乃至措辞是否标准,优雅,内容够不够充实,都是一款报纸水平的重要指标。
\n
但在索菲娅眼中这些全都不是关键,关键只有销量,销量,还是销量!
\n
别人的报纸能卖出去十万份,我能卖出去一百万份,那么掌握舆论话语权的人就会是我;纸张质量差,印刷字迹模糊?那就把字印大一点;别人报纸一份两张四面,我有四张八面,内容量也是完全碾压。
\n
别人一份报纸要五个铜币,质量更好的还有十五个,二十个铜币一份的,我只要一个;只要一个铜板,就能买到四张八面的报纸——你平常买四张纸都不止一个铜币了!
\n
当然作为传媒工具,报纸这东西也存在着与生俱来的限制:文字。
\n
虽然克洛维已经尽可能在普及教育,过去数百年间,秩序之环也在努力将“扫盲”当做一项重要的宗教事业在推广,但现实就是底层平民依旧有十之七八是不认字,或者最多认识自己名字的,让不认字的普通人主动买报纸,多多少少确实有些魔幻了。
\n
而索菲娅还是有办法:不认字?那没关系,图画你总认识吧,增加报纸上连环画的排版和数量,规定每个新闻至少要配一个插画,重大新闻三个起步。
\n
在文字排版印刷中增加手绘插画的数量,显然会极大的提升成本,而这就是索菲娅提前投资,改良印刷技术的原因所在了——事实证明,产业改革就是能做到既要又要,不尽快,质量也好。
\n
同时雇佣的编辑和写手也提出相应的要求,语法和措辞可以规范,但坚决不能繁琐,用词造句能简单就简单,两个单词能解释的意思绝对不准超过五个,所有新闻不需要让读者真的完全了解详情,能知道个大概就行。
\n
根据索菲娅自己的了解和观察,一百个报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