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24岁的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而他在在校期间,担任多个学生组织职务,就是在这时候,他展现出了不一样天赋,既擅长科研,同时也擅长人际关系和组织管理。
1950年4月,25岁的他,回国到北大就职。
1952年4月- 1953年1月,他作为高级英语翻译赴朝鲜参加“板门店谈判”,这年他27岁。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调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任物理系代系主任、教授,参与组建物理系。
1955年调回北大继续为国家培养原子能专业人才。
1956年4月入党,同年9月调任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副主任,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
1957年被秘密调入核工业部原子能所。
1959年调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担起中国核武器研制共管的技术领导重任,这年他34岁。
此后他长期致力于核事业,在原子弹、氢弹、核试验、中子弹等研究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还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等众多科研项目。
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有深入研究。
他组织领导了两弹研究及核试验,参与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等工作。
组织领导了历次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参加历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参与国家“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的前期论证。
还创建了华夏工程院,组织实施了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