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厨房里光线昏暗,只有灶膛口透出一点微弱的红光。
\n
刘盼娣熟练地刷洗着大铁锅,添上冰冷的井水。
\n
随着柴禾塞入灶膛,“噼啪”几声轻响,橘红色的火苗骤然跃起,贪婪地舔舐着锅底,瞬间驱散了几分寒意,也将刘春娣忙碌的身影投射在斑驳的土墙上,忽明忽暗。
\n
火光映照下,她拿起一个磨得光滑的葫芦瓢,走到墙角那排鼓鼓囊囊、贴着不同名字标签的粗布粮袋前。
\n
她动作麻利,却带着一种近乎仪式感的精确:解开袋口的麻绳,从“沈青阳”一排排再到贴着“新知青”标签的袋子前,舀出足量的粮食……
\n
每个知青都整个过程只有粮食倾泻入盆的沙沙声,在寂静的清晨格外清晰。
\n
许知梨倚着门框,看着这细致入微的分粮景象,有些好奇:“刘知青,这是……?”
\n
刘盼娣头也没抬,手下不停:“哦,这个啊,大伙儿饭量不一样,挣的工分也不一样,有人在这吃,有人自己开火,还有人偶尔出去吃,分开做,账目清楚,谁也别觉着亏了谁。
\n
要是不想吃大锅饭,提前跟做饭的人说声就成。”
\n
她的解释简洁明了,透着一种朴素的公平,不知回忆什么,以一口气。
\n
“你们知青要是在饥荒年下乡,那可惨,粮食不够吃时,我们会用野菜如马齿苋、荠菜、树皮或红薯藤充饥,甚至去河里捞鱼、摸虾,可饥荒年哪有鱼虾啊,再者最难时曾把榆树皮磨成粉掺在玉米面里蒸窝头,以缓解饥饿。每想起来那时候日子太苦。”
\n
许知梨听着刘盼娣的讲述,心中一阵酸涩。
\n
她看了看灶膛里橘红色的火苗,又望向窗外,仿佛能看到那段艰难岁月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