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虽然这只是流传于当地民间的传说,但通过传说也不难想象伴随苏轼一生的聪明机智、幽默风趣、豁达乐观的精神品格。
车至银汉镇上,已是中午时分,太阳正炽,先去镇上转了转,发现场镇很大,街道上两边几乎都是新建的混凝土砖混结构的楼房,街上人烟稀少,偶尔可以看见洞开的卷帘门里坐着三三两两闲谈的老人,走了几条街巷后,发觉错综复杂的街巷布局设计居然有些酷似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设计的八卦阵一样,令人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迷宫一般。我在镇上花了50块钱雇请了一位40多岁的名叫蒲亨华的当地山民作为导游开始一同登山,姓蒲的当地山民向我介绍说:来苏寺就是当年苏轼到蓬安寄寓游学的地方,因为来了大文豪苏轼,所以后人将古寺改称来苏寺。
顺着山间蜿蜒曲折的之字形小路一路盘旋向上,山里青翠的树木从中,藏有三三两两的人家,半山腰上绿草茵茵,三五黄牛、黄羊在山间悠闲自在地吃草,见了生人到来,居然丝毫也不回避。山中各种各样的林木众多,春桠、桉树、苦楝、黄杨、尤以柏树居多,大多碗口般粗细,蓊蓊郁郁,遮天蔽日。最后,行至一突兀的巨大悬崖峭壁之下,脚手并用,使劲抓住峭壁上的树根等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攀上了悬崖峭壁上一块巨大的突兀而出的巨石之上,蒲姓山民告诉我,这块巨大的山石就是当年宋朝大文豪苏轼于旭日东生之时晨读的读书台,读书台如八仙桌般大小,坦荡如砥的石上依稀可见清三三两两足印一般的痕迹。蒲姓山民介绍道,在山的另一边的悬崖峭壁之上,还有一块同样突兀而出的巨石,相传是大文豪苏轼练习书法时用的写字台。站立巨大的苏轼读书台山石之上,极目远眺,左边山下是广安境域,右边则是蓬安,两地山水相连,唇齿相依,风景如画,站立读书台上,而四周之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登此山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登此山也,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慷慨豪迈与激情万千。如此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