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
登临黄鹤楼,其实我觉得复建的楼宇和家乡南充西山的开汉楼,蓬安的财神楼等并无两样,而黄鹤楼之所以比起家乡的上述两楼或者更多的楼宇闻名遐迩,令人心驰神往。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是由于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并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登完黄鹤楼下来,才蓦然发现,其实黄鹤楼只是整个黄鹤楼公园中的一个主要景点。整个黄鹤楼公园,面积10余公顷。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在黄鹤楼以东约274米处还有著名的白云阁,阁高41。7米,是观赏黄鹤楼、蛇山、长江的极佳景点。白云阁历史上曾是南楼的别称,阁名源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1992年1月竣工的白云阁,外观为塔楼式,呈“ t”字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5平方米,阁名由史学家周谷城书写。
在南楼东南侧,黄鹤楼东南206米,白云阁西南90米处,还有毛泽东词亭,词亭于1992年建成,坐北朝南,长宽各6。6米,高9。5米,为四角攒尖重檐舒翼,亭中央矗立一高3。2米,宽1。8米的大型青石碑,南北两面分别镌有毛泽东1927年春登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和1956年6月畅游长江后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
“茫茫九线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