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的土地竟是一方激情燃烧的英雄的红色热土。
到了骑龙,那传说中颇具传奇色彩的骑龙补疤桥自然是非去参观不可的。
在去骑龙之前,就听蓬安县文管所所长汤跃明先生介绍,文管所里珍藏着一件解放后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石斧,石斧就是在骑龙乡补疤桥出土的。石斧呈长条状,长约12厘米,宽约5厘米,整个石斧上密布斜条形波纹状磨制条痕,宛如层层波浪起伏,斧口呈月芽状。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一个能够出土旧石器时代石斧的地方,自然也同样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神奇之所在。
从乡场镇乘车出发,沿着一条不宽的乡村公路蜿蜒前行,车开了大约二三里地,便到了曾经出土过旧石器时代石斧的补疤桥村了。补疤桥的桥名就是村名,同行的骑龙乡宣传文化中心主任赖永帆介绍,补疤桥是一座十分奇特的石板桥,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奇特之一的地方是这座石板桥建于相传有犀羊显圣的西阳山下,据蓬安县旧志载:“西阳山有峭壁,壁立千仞,中有巨穴可容千人,旁有仙女石。”又传,曾因地震而见犀羊,故名“犀羊山”今称“西阳山”含夕阳照山山愈秀之意。西阳山下的补疤桥四周地形与河道呈现为天然的太极八卦图形状。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这座石板桥奇特之二的地方是石板桥前后共修建过三次,每次刚刚建好便不明不白地垮了。后来,当地有一位能工巧匠在石板桥即将竣工之时,用錾子在石板桥的桥面上打了一个洞,嵌上了一块长宽高各40余厘米的石柱,从此石板桥便再也没有垮塌了“补疤桥”便因此而得名。另外,该桥第三个奇特之处是石板桥的桥墩石,当初工匠修桥完毕用錾子在桥墩石上刻了两个宛如天书一般的字,赖永帆说,他几乎查阅完了辞海和康熙大字典,竟然都没有找到这两个字的踪影。同时,他也向很多有学识之人询问和请教过,居然也都无人能够识得桥下二字,这两个字究竟应该怎么读音,是什么含义,有什么寓意,至今都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
一路同行的骑龙乡党委书记沈恒同志告诉我,不远的西阳山上还有另一个值得探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