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还是在冯友兰的那本哲学书里有一个篇章“情的因素”就专门讲到了“情”现摘录于下:
“庄子认为圣人无情。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许多人而无情的故事。最著名的是谢安的故事。”
这里所说的“情”并非专指男女之情,一般的说法,情有之而分七,所谓“七情六欲”是也。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附王弼传的注中,记载了何宴与王弼关于“情”的讨论:“何宴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王弼的话归结为一句就是:圣人有情而无累。虽然新道家有许多人是主理派的,可是也有许多人是主情派的。
新道家强调妙赏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自我表现的理论,于是毫不奇怪,道家的许多人随地排遣了他们的情感,又随时产生了这些情感。可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动情,倒不在于某种个人的得失,而在于宇宙人生的某些普遍的方面。
由于有了这种妙赏能力,这些有风流精神的人往往为之感动事物,其他的普通人也许并不为之感动。他们有情,固然有关于宇宙人生总体的情,也有关于他们自己的个人感触的情。世说有一则说:“王长史登茅山,大恸哭曰: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
若论情,我多情累也真是多情,也真是因情所累,这里所说的情也并非专指男女之情。在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算得上是处处留情。多情累文集里还有这样的三首小诗,是在我多情累最潦倒落魄时所写的,它们分别是“烟草姑娘”“情誓”。
前不久辞职了,有情恨无情,只有一走了之!近三年留存的伤恸,许久方才得已平息!可是还是有人朝我多情累身上泼脏水,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