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纺织业为龙头的轻工业高速发展,增长率连续两年超过了40%,现在中国的纱锭总数已经超过210万锭。
毛纺织从原先相对不重要的地位逐渐获得了一种相对可观的巨大发展,到年底,毛纺纱锭总数已经超过万枚。在11月份,中科院的纤维研究所在中国北方的草原上发现中国的温带草原是世界上主要的可以大规模获得温带山羊绒的地方。山羊绒是迄今为止平均细度最细的动物纤维,是昂贵的纺织原料,由它制成的衣物,其价格是其它天然纤维制成品所不能相比的。
更令人兴奋的是,中国的温带草原,特别是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以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的山羊绒品质不论是纤维的平均细度、平均长度、强力、光泽等指标都是世界羊绒之首。中科院的研究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只要股票同山羊绒有关联,那么它的价格就猛涨。现在看来,北方草原地区的畜牧业的发展大概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
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变革,在黄河流域三省,富农们纷纷开始转向完全的商业化生产,同时大量的资本渗入农村,直接的结果当然是这里的棉田的分布面积越来越大,举报之上的调查,各种商业化农场占田地的比例平均已经接近30%,在集中的地区已经超过50%,甚至不少地方达到了80%以上。在同盟,传统的租佃经营形式已经近乎绝迹,因为同盟建设法案规定的最后期限就要到了,因此地主们十分明智的做出了各自的选择。
黄河流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适合种植棉花的地区之一,棉田的增加,一方面使得农场主获得了丰厚的收益,支撑了纺织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很多地方得粮食不能自给。这又引起了进一步的结果,一方面,粮价上涨,刺激了本地的商业化粮食农场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另一方面,本来大量出口的东北粮食又开始大量的转向国内的关内销售。
这样,中国北方农业的生产格局此时大致已经定型了。一方面,关外是商品小麦,大豆,玉米,毛皮的生产区,另一方面,黄河流域大量种植棉花,油菜同时进口粮食,传统的北方农业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