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人。由于想同盟的出口猛增,宁夏的财政迅速好转,同盟除了向宁夏出口各种工业品,也向宁夏军队出口日式的“所谓精良装备”
北方黄河流域人口由于天灾**以及同盟各种政策和自然条件的吸引,从1919年开始就掀起了向北疆移民的浪潮,这种浪潮在鲁、直、豫三省最为猛烈。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西部各省就没有,事实上,山西在四年中失去了80万人口,全省人口降至900万,陕西由于内战连连,损失的更为严重,他损失了150万,全省人口只剩下了不到850。特别是陕北高原,这里地近河套,但是自身土地贫瘠,在20年以后,大量的人口移向河套地区的肥沃土地,或者成为农民,或者进入工厂当工人。陕北高原原本就人口稀疏,经此事件更是人去屋空,导致陕北地租猛跌。
地主们对此叫苦不迭,农民本就没什么财产,想走就走,他们可是有家有业,被迫无奈之下,许多人也卖掉田产前往外地。但是也有很多人留在当地,他们兼并土地,把荒山和贫瘠的落荒的土地圈为牧场,做起了宁夏邻居们的的生意年陈树藩北来,他为了金钱更是鼓励此种行为,陈树藩的资金来源有三样,煤炭、石油加羊毛。这股圈地养羊之风,在22年的时候,在甘肃、山西的移牧地区也刮了起来,当然,同盟的养羊业虽然也在发展但是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圈地行为,因为牧场在同盟的干预下早就有了各自的主人。
这些羊毛除了供应同盟和国内的毛织业外,在同盟商人的干预下还大量的出口国外,成为中国北方的一大出口产品。几年以来,黄土高原上大规模的农耕区大大的向南推移到了渭河、汾河一线,恢复到了战国时代的模样,那些光秃秃的山丘在主人们的特意关照下,几年来很多已经披上了绿装。因为这些牧场主们自然明白如果山上没草的话他们的羊就要饿死的道理,况且如此做其实很简单,只要不让羊去啃,一年后就会大有改观了,这些人自然懂得什么叫经济的方法。与此同时,中科院水利所的人员在河南境内测量的数据表明黄河泥沙量在这几年当中不断的减少,成为当时的一个轰动的科学话题,对此的研究催生了中国的环保观念。
华北平原上的直、鲁、豫三省的人口流失要比西北各省严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