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剧下情,加上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特别是棉花的需求快速增加,商业农场越来越受到欢迎,在20年底,直隶就出现了为种植棉花而进行的圈地运动,到去年,这种现象在直隶全省出现。徐树铮政府明显的支持这种行为,因为这种农场可以为他提供大量的现金收入,由此产生的流民却会流入北方而不会给他造成困扰。当然,徐树铮为了扩军备战也费靖心思,迁安的铁矿开始替代同盟的产品向日本出口,邯郸的铁矿也被发现,为了军事、商业上的目的,他拟定了本省的铁路计划,一是延长正太铁路直线向东到达沧州南的泊头,最后经沧州铁路到达渤海湾西南的黄骅港,此时天津港和秦皇岛港不在他控制之内,他与不愿意受人控制同时又让利于他人,因此自建海港。另一条铁路定兴县向东到达天津,如此避过北京他也能快速的调兵。而日本人在发现了邯郸的铁矿后,就坚持修建济南到邯郸的铁路,山东方面没话说,徐树铮也不好反对,虽然中国人赎回了胶济线,但是日本人却不准备放弃这条铁路线。
随着皖系中央的垮台,山西阎锡山的环境大大改善,他并不是皖系的嫡系,因此他和徐树铮有很大的不同,他虽然害怕同盟越过雁门关,但是同盟久久没有什么军事压力,雁门关外看不到同盟的军队,驻军最近的也在大同。这虽然不能使阎锡山放心,但是明显可以使他安心不少。但是阎锡山是老狐狸,随着陈树藩的倾向同盟,山西北、西两面门户洞开,只要稍加安抚,我敢担保,阎锡山至少可以对同盟保持中立。山西的煤炭极为丰富,晋商虽已经没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阎锡山明显的放开了手脚,山西不但煤炭资源丰富,而且还有丰富的铝土矿,铁矿资源也不少。创办兵工厂是这个军阀争雄的时代当政者首先想到要做的事,阎锡山也不例外。随着晋商和孔祥熙联盟设立三晋汇业银行,晋商的风气开始慢慢变化,他们开始慢慢脱离传统的轨道,开始进入新兴的工商业。
而陈树藩也不客气,他回去之后,就以筹款为由,将军队开进了甘肃境内,占领了泾原道东泾水支流蒲河以东地区,有了同盟的默许支持,已经孤立的张广建也只好不吭声,他哪知道陈树藩完全是为了长庆的油田。陕西随着内战的结束开始渐渐安定,军队也开始裁减。二马经过一年多的观望开始明显的倾向于同盟,因为他们可以得到廉价的日式武器。而在新疆,倾向于同盟的反叛力量经过一年多的积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