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的探矿行动,在重庆附近发现了煤矿和铁矿,这种搭配在西南非常罕见,另一支探矿人员在康东南发现的渡口铁矿虽然要巨大的多,但是最近的煤矿却在云南昭通和贵州水城。因此,倘若要开发渡口的铁矿,就必须建设铁路将铁矿和煤田连接起来,而这将需要巨大的投资以及时间。当然,即使建成了,工厂也不在刘湘的控制之中,显然自己建厂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因此在年底的了矿产报告后,刘湘就筹划着如何建厂,当然东北的榜样和张澜的压力不能不对他产生影响。因此,刘湘一方面在政治上进行了开明的改革,另一方面在经济上他也不得不讨好东川工商业界,与张澜就四川铁路问题进行谈判,另一方面他也表示将会把钢铁厂交由商办,毕竟连十几万吨产量的钢铁厂都可以私营,那么这个新的计划中的不大的钢铁企业为什么不能由商办呢?刘湘倾向进步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张澜是他的老师,这可不简单阿。军阀往往都靠同乡、朋友特别是师生、同学关系笼络人心,因此他自己若不尊师重道,那么就难以做人了。
除了西南,关内的其他的地方虽然政治变化不明显,但是经济上的变化就十分明显了。在安徽,倪嗣冲在段祺瑞的支持下以军事战备为要旨,一方面在日本的支持下整顿军备,整编安武军,将五路改为五师编制,加强军队的训练和战备,另一方面为了调动军队,联系皖系的南北两集团,安徽在日本的贷款下开始实行铁路计划,计划中的铁路从津浦路蚌埠开始向南经合肥到达安徽首府安庆,同时在合肥开始引向东南,走巢湖边上到达裕溪口,通过渡轮过长江后到达芜湖,沿着青江流域向上到达宁国接着越过天目山走安吉南到达杭州,最后通过沪杭铁路到达上海,这样通过津浦路和新的铁路线,皖系的军队就避开了沪宁线而通过自己控制的铁路线连为一体,从而使自己在军事上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
安徽的整个施政方针都是围绕军事备战的,因为安徽东西南北四面为直系所包围,它基本割裂了直系东西两系之间的联系,因此是直系急于除之而后快的。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自给有余,蚕丝和棉花是大宗的商品,皖南是中国主要的茶产地之一,皖系为了获得整军备战的军费明显的倾向于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工业上也是如此,安徽十分重视钢铁的生产,利用马鞍山的铁矿以及寿县的煤矿,一个小型的钢铁厂1921年底已经在芜湖投产,兵工厂也在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