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的一幕捕捉得清清楚楚,纤毫毕现!
\n
“这……!”两位人民医院的精神科医生看到回放画面,瞳孔瞬间放大,嘴唇微张,最终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连连摇头,脸上写满了被愚弄的震惊和身为专业人士的挫败感。
\n
林涵宇在一旁冷静地陈述:“十年前,她就能在派出所门口‘完美’演绎崩溃。十年后,她的‘演技’只会更加纯熟。”
\n
“小林,关键点不完全是‘演技’是否纯熟。”一旁的李法医适时地纠正,语气带着法医特有的冷静剖析。
\n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在普通临床医学和法医精神病学鉴定领域,本身就存在侧重点的差异。”
\n
“临床诊断更依赖患者主诉和标准化量表测试,结合观察到的症状;而法医鉴定,则更强调客观证据链、行为模式分析以及症状表现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尤其警惕伪装的可能。”
\n
人民医院的赵医生脸色有些发红,接口解释道:“是的,李法医说的在理。”
\n
似乎为了证实,说出了非常专业的医学标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判断ptsd主要依据dsm标准:创伤性i事件暴露、反复出现的侵入性回忆或噩梦、持续的回避行为、认知和情绪的负性改变、以及警觉性和反应性的显著变化。最关键的是症状持续超过一定周期,并导致显著的社会功能损害。”
\n
“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自述和我们观察到的、符合标准的行为反应。但……”他看向屏幕,苦笑了一下,“伪装,尤其是精心准备的伪装,在缺乏客观行为证据链的情况下,不在我们临床识别的范围内。毕竟,医圣仁心!”
\n
李法医点了点头,目光锐利地看向屏幕上的封芷薇。
\n
语气带着一丝冰冷的嘲讽:“十年前,国内对涉案人员心理创伤的保护机制刚刚起步,相关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标准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