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尽可以去问你们的父辈,《庐山恋》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我们这一代的《泰坦尼克号》。
与此同时,以北电为代表的学院派也培养出一批艺术片导演人才,他们热衷于探索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为电影赋予更多人文思考。
类型片与非类型片,商业片与艺术片,本身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本应百齐放,百家争鸣。
但偏偏有一位喜欢碰瓷的朱教授,在特定的社会思潮和历史时期,选择将矛头对准了上影厂和谢进,生生地扼杀了这一发展进程。
壹玖捌陆年,朱大珂在《闻汇报》发表《谢进电影模式的缺陷》,以“学术批评”之名掀起对电影商业化探索的全面绞杀。
朱教授认为电影中的商业化叙事是思想倒退,好莱坞通过煽情手法制造“道德神话”,让观众在“情感昏迷”中接受传统伦理;
朱教授认为商业电影是知识分子审美凌驾于大众情感之上,是用西方理论话语贬抑本土叙事智慧;
朱教授以学术争议为名,行正治围剿之实,他公然宣称上影厂和谢进正在接受好莱坞的文化殖民。
朋友们,这是何其卑劣的构陷!
这不是学术批评,这是学术谋杀!
用朱教授言必称的福柯的话讲,这是知识权力对创作自由的绞杀;
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就是拦着厨子做饭,还要骂人家饿死了客人!
最终,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全国掀起了对“谢进模式”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最终沦为意时形态的审判,彻底定调商业电影的探索是背离了先进性精神的。
时代的一粒沙,压垮了谢进的脊梁,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艺术探索历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