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现在,轮到他善后。
\n
郑仪清了清嗓子,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在会场响起:
\n
“感谢张海峰同志带来的基层视角。正如他所展示的,我们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仍然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
\n
他没有直接否定张海峰的观点,而是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政策优化的切入点。
\n
这正是郑仪前世为官积累的政治智慧,既要为底层发声,又要给决策者台阶。
\n
“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n
郑仪的话术开始转折。
\n
他列举了几项具体的惠民政策,将问题从“体制问题”转化为“执行过程中的衔接不到位”。这样既保留了张海峰发言的核心价值,又避免了过于尖锐的矛盾。
\n
“...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在现有制度框架下,通过优化执行细节、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完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n
台下,程安书紧绷的眉头已经舒展开来。王振国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
\n
郑仪用余光扫过全场,继续道:
\n
“建议建立'基层法治观察员'制度,让更多像张海峰这样的同志能够及时反映问题...”
\n
这个提议既呼应了张海峰的发言,又给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n
更重要的是,它为高层提供了一个既能了解真实情况,又不会动摇体制的缓冲带。
\n
郑仪的声音沉稳有力,每一句话都精准踩在政策与现实需求的平衡点上。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