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县里如何落实,都得有个相关章程。
老宋做了这麽多年县教育局长,这会不帮赵安拿主意什麽时候拿?
问题是老宋听了赵安的想法却是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就是饮鸩止渴,竭泽而渔。
理由是赵安如果想在安徽站稳脚根,考验其的不仅仅是这次大灾的应对能力,还有其今后治理安徽的表现。
再者,根据白莲造反前三阶段的理论,安徽这地方无疑是「小贷党」扎根经营发展壮大的好地方,因为安徽不仅相邻「战区」,还背靠江苏,把安徽经营好了就能为将来起事积蓄足够力量,同时也能渗透白莲起事地区。
这麽好的一个根据之地,滥发功名肯定会导致地方赋税大幅减少,而地方赋税收入关系的不仅是地方官的治理表现,也关系地方能够动员的钱粮人力。
具体一点,就是能买功名的肯定是没有受灾的富人,要是安徽的富人因为有了功名便不再向官府纳税,等于官府和这些富人之间没有了任何联系,那怎麽才能指望这些富人支持你呢。
最关键的是富人若有了清朝的功名,又怎麽指望他们支持反清呢。
富人,就是士绅。
历朝历代,没有士绅阶层支持造反成功的,尚无一例。
被老宋这麽一说,赵安觉得有道理,真要把安徽的富人全变成清朝的「大学生」,这帮「大学生」们可不誓死捍卫大清麽。
很简单的道理,好不容易拿到文凭,你却告诉我学校倒闭了,是人都得跟你急!
仔细一想,又不以为然道:「我卖的是他大清的功名,免的是他大清的赋税,跟咱们有什麽关系?怎麽,明朝的尚方宝剑还能砍我这个大清官不成?」
「这」
老宋觉得赵安这是耍无赖的思维,过河就拆桥。
「老宋,你还是格局小了,你想啊,这监生执照是我替他们向清廷奏请的,也是我给他们发的,哪天我要出事,清廷能承认他们的执照?」
顿了顿,一幅京师出租司机的高深莫测样,「当年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在甘肃卖了三十万个监生执照,但他为什麽不是在甘肃出的事,而是调到浙江巡抚任上出的事?你想嘛,往深里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