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想,好好想!
捐纳一直是清廷解决财政不足的主要办法,康熙年间为平「三藩之乱」三年出售520个知县职位,占全国知县的一半。
征讨准噶尔时军费不足,康熙下诏鼓励富户捐纳,结果山西省一年内就捐了一万两千个县丞,甘肃半年鼓捣了一万七千个。
后来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只要用兵或缺钱就会大量卖官卖功名,渐渐形成定制,即吏部主导的常规捐纳。
随着清朝统治稳定,捐纳制度遂步入正轨,有了各种规章制度约束,不像康熙年间那麽夸张,捐纳官员也只占官员总数的五分之一,基本都是四品以下。
捐监这一块由于对统治构不成太大影响,所以一直比较泛滥,别太过份就行,如甘肃谎报境内一直旱灾,几年时间就捐了三十万个监生出来属于纯纯做死。
当然,由于甘肃案发,这三十万个花钱捐监的全成了冤大头,学历一律不为朝廷承认。
权当花钱买个教训。
整体上,这会捐官和捐监的收入大致占到清廷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约一千万两左右。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捐纳收入猛增到百分之五十,是清廷镇压农民起义军费和对外赔款的主要来源。
另外两大来源是烟税和海关税金。
捐纳这一块也通货膨胀到极点,再过几十年一个监生能卖到3000两白银!
而秀才这个科举的正规文凭则在咸丰以后敞开出售,售价也高的吓人,整整10000两白银!
这还不是夸张的,夸张的是江浙地区的县衙小吏价格比买秀才丶捐监生丶捐候补知县还要高。
光绪年间,江苏巡抚丁日昌给朝廷的奏报便说江苏一个县衙胥吏的职位标价一万三千两,就这还有价无市,多少人挤破脑袋都买不上。
估计把秀才卖到一万两的也就江浙地区了,因为秀才可能是江浙县衙公务人员上岗的硬性规定。
反过来推算就能得出江浙地区县衙小吏的油水有多丰厚,怕是别省的知府大人都比不过。
也不难理解,衙门的吏员搁后世都是些实权的局长丶科长,这种职位花几百万就能当上其实是非常划算的。
所以,乍一看简直离谱,深思细究,会心一笑,还是蛮便宜的嘛。
于赵安而言,没钱就要搞钱。
搞钱无非节流和开源两个办法。
赵安肯定不会搞节流,那样等于把安徽一省的官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