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劫莲将至,大明复兴
想要绿营听话,光安抚住士兵不行,必须要给军官们好处。
因为赵安无权干涉绿营的人事任免,哪怕一个七品把总他都无权任命。
老太爷给他的遏必隆刀「管杀不管埋」。
这刀能让他在安徽官场树立个人的绝对威望,却不能帮他把安徽绿营的军官都给换掉。
既然没法换,只能借遏必隆刀带来的「权威」先拉拢这帮不能换的绿营军官,等他在安徽根基稳定下来,再想方设法腾笼换鸟,或以团练另组新军,以应对即将发生的白莲大变。
稳字当先。
实打实的工资和福利能获得士兵支持,那同样军官们也能被金钱所诱惑,何况赵安手持遏必隆刀,乃皇权在安徽的最大象徵。
不从遏必隆刀,等同造反。
从人性角度出发,总兵丁木三已经死了,再如何心腹亲信,又恩重如山什麽的,凤阳营这帮军官都得考虑改头换面,与丁木三划清界限,不然肯定要被赵安扣上造反帽子。
除非真想造反,否则就得主动低头。
深知人性且知这帮军官软肋的赵安又适时给出两成查没收入,这笔收入足以令之前可算丁木三铁杆的周库等人视赵大人为义父了。
金钱作用下,凤阳驻军情绪稳定且积极乐观,并迅速投身于藩台大人部署的救灾工作中。
绿营内部也迅速整顿,赵安前脚刚离开凤阳营,后脚周库等人就将营中所有关于总兵丁木三的痕迹全部销毁,包括丁木三写过的字,用过的杯子,盖过的被子。
同时派人通知各地,传达绿营职责从「封堵防乱」改为「救灾防乱」,积极协助地方将赈灾粮发放到灾民手中,同时开出口子让一些短期内领不到赈灾粮的百姓放出来,让他们能够自行到就近的赈灾点领取施粥。
就这个小小调整,便能多活无数人。
赵安回到凤阳府衙后,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批条子盖章。
不管是钱粮调拨的文书,还是责令各地落实救灾条例的公文,都得赵安一一签字盖章。
得益于清朝地方财政根本没有监督制度这一利好,赵安用出多少钱,用在哪里都无须向户部仔细汇报,只需事后报个总帐即可。
也就是说他每「叭叭」盖个章,安徽藩库以及户部协调的救灾款就进入支付程序,无须任何机构核查。
大权在手的权,有时并非指兵,也指钱。
凤阳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