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赵安对金融的理解和运用差的不是一分半毫,而是整整几百年的认知差距。
这个短板除非老太爷向天再借三百年,不然到死也弥补不了。
凤阳知府李源的尸体还未凉透,赵安就出现在其位于府衙的书房中,其家人与仆从皆被控制起来,庆遥领着几个鹰狗处的侍卫正在审讯包括李源师爷在内的所有相关人员。
只诛知府,不问他人。
只要凤阳府其他官员老老实实办事,赵安无意借李源一事牵连他们,毕竟还得指着这些官吏去救灾。
真把官吏全抓了,全杀了,这救灾也就无从谈起。
再腐朽的官僚体系,总比没有的好。
确认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赵大人不会找他们麻烦后,凤阳府的官员表现出来的高超效率和办事积极性,一点不比定远县那边差。
整个凤阳府的救灾体系正在快速转动,一些官吏更是主动下乡,纵是有「躲一躲」的意图,但对推进救灾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得知藩台大人正在查抄知府大人,不少府衙的书办小吏纷纷前来检举,使得赵安不必费什麽心思就得到了李源不少黑材料。
光这些黑材料稍加整理,就能坐实李源罪有应得,其中就有李源办的两桩颠倒黑白的刑事案件,另外还有克扣救灾款,将库粮私下倒卖的大罪。
不过赵安现在重心不在收罗李源的黑材料,而在于想知道李源有多少来路不明的资产。
就是赃款。
嘉庆杀和珅除了和珅这个权臣威胁到了皇权,更重要的是和珅太肥了,肥到嘉庆必须弄他,否则大清的财政危机就没法解决,尤其老太爷死的那一年白莲教起义已经达到高峰,不仅迫使清廷调动全国大半军队前往镇压,也让清廷的财政彻底为之破产。
所以,反贪,不是把贪官一杀了之,而是要把贪官的赃款全部起出来。
光杀贪官,却起不出赃款,这贪还不如不反。
查抄,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财政增收办法。
知府这个级别的贪官赃款,绝对顶得上几十万普通人骑电瓶车不戴头盔的罚款。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不是《儒林外史》一句戏言。
凤阳是贫困地区,但李源这个知府每年的养廉银有三千多两,加上其俸禄,三年下来合法收入在一万两左右。
超出这个数目,李源就有问题。
鹰狗处那帮侍卫在京里负责养狗喂鹰,名义上是有品级的侍卫,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