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同样的一件事能有千百种不同的看法。
而机遇,往往藏在其中一两种看法中。
暂署的意思实际就是个过渡,乾的好了未必真让你担任县令,但「吏转官」却是实实在在的。
起码,省了你八年勘磨期。
再不济,被省里大员看中记下名字,对底层的吏员而言无疑也是烧高香的存在。
范涛的激动赵安看在眼里,为了让定远县的官吏服这个暂署知县,赵安当场就写了张条子给范涛,并告知定远县内若有人不服他这个知县,便叫这人与他这个代理藩台「理论」一下。
谁敢跟亲手杀县令的藩台大人理论?
皇帝赏给的黄马褂血迹可是斑斑。
鉴于定远县是重灾区,县里某些地区已如人间地狱,如那被杀的定远知县所言有族长将族人论斤称两卖,把个宗族的祠堂变成肉铺。
这事听起来无比恐怖,背后藏着的却是宗族为了香火不得不做出的「断臂」之举。
以少部分族人的生命换取整个宗族的延续。
于宗族而言,是不得已。
于当下安徽官场而言,其实也是大多数官员的心态。
被杀的定远县明显也有这种心态,否则就不会消极救灾,因为他的判断是灾情短期内不仅不会好转,反而会加剧。
如此,将有限的钱粮投入救灾,后面怎麽办?
跟宁保城池不保乡野一个道理。
赵安不是封建官僚,做不到牺牲一部分人换取另一部分人存活,自来这个时代以来,他哪怕给上面的「领导」出过太多馊主意,但从未真的损害过底层百姓利益,也真正做到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所有的做戏无非是想换得更大的官阶,从而能让他站在更高处为百姓服务,而不是视人命为草芥,一将功成万骨枯。
更不可能将灾区发生的种种可怕之事视作电影画面一看而过,而是必须毫无保留的冲进救灾第一线,尽一切力量挽救那些在死亡线上垂死挣扎的灾民。
无它,是人而矣。
就灾情的严重程度来看,再不全力发挥官府的救济力量,定远县以及周边极有可能就会爆发大乱。
凤阳,可是出过朱太祖的。
一旦爆发起义,赵安所做的一切就前功尽弃。
为此,他在定远县专门停留数日督促地方全力救灾,除将定远县存库的钱粮都拿出来救济灾民外,亦命县里发动富户士绅捐钱捐粮,同时组织相关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