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赵剃头
乾隆十三年以前,清廷没有规定巡抚必须节制布政丶按察。
由此导致一个问题,就是一旦巡抚和布政丶按察就某件事出现重大分歧时,作为一省最高长官的巡抚无法在制度上压制布政丶按察,迫使这两位省级大员按他的意愿做事。
雍正年间,李卫任浙江巡抚时推行「摊丁入亩」遭乡绅抵制,浙江按察使阳奉阴违,布政使也持观望态度,使得浙江的摊丁入亩工作难以进行。
李卫无奈只得密折请雍正将布政丶按察调离,这才使浙江的摊丁入亩得以进行。
到了老太爷登基,省里大员的矛盾愈发突出,这才明文规定布政丶按察必须受巡抚节制。
由此巡抚也才成为事实上的封疆大吏,作为一省之长的布政使也渐渐沦为巡抚的属官,等到了晚清时期布政使的权力甚至都削弱到类似财政厅长的角色。
只不过赵安觉得就算他不配合朱珪的工作,老太爷也不会将他调离,因为将他这个被摘参的粮道提拔为代理藩台,本身就说明老太爷对朱珪已经很不满意。
朱珪在老太爷那里有了「前科」,因此赵安只要在职权范围内有理有节的「不合作」,朱珪是拿他这个代理藩台没有办法的。
何况赵安不仅仅是代理一省之长,事实上他还是安徽的粮食厅长丶财政厅长,另外还有安徽一半军权。
完全能跟朱珪分庭抗礼的存在。
诚然,朱珪作为巡抚可以干预安徽重大财政决策,但他这个「用钱的」巡抚批的条子必须得赵安这个「管钱的」总帐会计签字同意才行。
没有赵安的签字,任何人都别想从安徽的藩司大库拿走一文钱!
赵安唯一弱于朱珪的地方就是人事任免权,按清廷的制度布政使有考核丶举荐州县官员的权力,但巡抚却掌握最终奏报权。
也就是朱珪不配合的话,赵安是无法保荐官员担任六品以上职务的。
很明显,赵安如果拿财政卡朱珪,朱珪一定会拿人事卡赵安。
这就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府院之争。
安徽缩小版。
赵安的目的是藉助这次救灾防乱「去代转正」,然后同前几年江苏官场一样把个不合群的巡抚排挤走,使安徽彻底为他所有。
如此,自是不可能一上来就跟朱珪对着干,得温水煮青蛙。
先利用朱珪的团练办法把安徽的团练控制在手,再利用救灾防乱把安徽「不老实」的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