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粮的,督粮道管辖的粮库不仅是调节全省粮价的重要一环,也是各省用于赈济求灾的储备粮,需要由省级衙门统一调度。
真要放粮的话,程序上也是由地方官先报到府里,府里再报到省里,省里研究后再上报户部,户部奏请皇帝批准后再发文省里,省里再要求督粮道和地方予以落实。
整个流程下来,最快也要25天左右,而等灾民拿到粮食,则恐怕得一个月以后了。
交通和通讯水平以及官僚的执行效率摆在那。
事实上,赵安完全可以不管安徽灾情,毕竟他只是粮食厅长,不是安徽巡抚。
真饿死大片灾民,闹出民变什麽的,也是安徽巡抚朱珪首当其冲,他这个粮食厅长私底下做些小动作拖一拖的话,弄不好就能让朱珪直接下台。
但,赵安没有这麽做,也不耻这麽做。
这麽做,与前明的东林党有何不同。
为了一己之私,置国家百姓利益不顾,这本就是赵安极为唾弃之事。
诚如他给通判郑符阳的信中所说,「仓粮再重也不及百姓命重」,天塌下来由他这个道台大人一力扛之。
于是,在没有省里公文同意情况下,赵安下令淮北丶淮南大小粮库13处统一放粮给百姓。
此举,有效缓减灾情,活人无数。
但后果却是库粮大面积亏空,粮道衙门内部统计显示至少亏空了70万石,而安徽全年给京师应输漕粮仅为142万石。
相当于赵安将一半应在五月送往京师的漕粮就地发给灾民了。
擅自开仓的结果清律也写的明明白白——「丢官自补粮款」。
就算丢不了官也要自补粮款,所以事后赵安个人得拿出几十万两银子来填这个亏空。
填不了,就不是丢官的事,而是杀头的事。
因此当赵安决定不经请示就开仓时,衙门内部一些机构负责人就劝说他慎重再慎重,哪怕再等几天也行。
「此何时也?犹拘泥于常法乎?速开仓!若朝廷问罪,吾家变产抵偿!」
深知早一天放粮和晚一天放粮关系无数人命的赵安,顶着丢官压力,不顾属员劝说,也不顾岳父丁太劝说,强行下令开仓。
岳父丁太无奈只好劝女婿让灾民领粮时打借条,等到了秋后再让灾民拿粮还,这样能少一些亏空。
「春天受的灾,秋后哪有粮还?还了粮,这冬天吃什麽?莫不成叫灾民们明年继续受灾?」
赵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