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他八岁那年朱童生逃难到长河村,他才有了机会开蒙,而似何县令甚至同窗杨继学,都是四五岁便在家中,由有秀才甚至举人功名的先生开蒙。
\n
待到了十来岁,开始参加科考,还能常得族中进士功名的亲人贴身教导。
\n
比如他的同窗杨继学,杨氏族中便有不止一位进士,他的亲叔父便在滨州为官,为一府学政。
\n
辛长平当初参加院试便与杨继学同科,只是杨继学名列前十,而辛长平只排在中游。
\n
后来又一同参加乡试,辛长平三次不中后放弃举业谋生计。
\n
而杨继学则在第四次得中举人,因自觉火候不到,放弃了次年的京城会试。
\n
之后便去了滨州跟随在叔父身边潜心就学,为下一次会试做准备。
\n
一晃三年又到了乡试之年,今年考还是不考,这是个问题。
\n
辛长平的儿子辛盛今年二月将下场参与县试,若得中,四月将去府城参与府试,若再得中,便取得了童生功名,次年便可参与院试。
\n
如一切顺利,辛长平今年不参加乡试,辛盛明年取得秀才功名,日后辛长平要考乡试,便得和儿子父子同科了。
\n
虽早已认定儿子天资强于自己,也盼着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为父的尊严让辛长平内心还是保留一丝好胜之心。
\n
若只是父子同科还好,也是一段佳话。
\n
若是子中父不中呢?做父亲的难免羞于见人。
\n
不若还是在儿子追赶上来前,自己再去试一次吧,若能得中举人,便能往吏部投贴候官。
\n
他不奢望有运气候补到个一县主官,能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