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找不到类似的,面对这些情况他们就只能盲人摸象,凭借鉴定相似物件的方式来下判断。
“咱们鉴定,说到底还是要用手掂量,”说着,蒋嵩峻就将桌子上的那件青铜器拿起来,“你不用手摸一摸,根本感觉不到那种文化带来的厚重感,当然,必须要做好防护,有些文物不能直接用手接触,更要注意别摔坏了。”
知识都在他的脑子里,这些经验都是书本上没有的,只能靠口口相传。
十几个人围聚在一起,轮番掂量着他手里青铜器的重量。
轮到袁国鸿的手里时,他并没急着交到蒋嵩峻的手里,而是接上了他后面要说的话:“不同时代的青铜器混合不同金属的质量不同,文化的厚重感,就在于不同金属的用量多少,铸造工艺也会造成出品的青铜器不一样。”
趁着大家记录的功夫,蒋嵩峻又继续说:“每个年代推崇的花纹也不一样,有些仿制品用料很考究,但花纹的使用就比较随意,冒昧地使用龙凤这些图案。”
“你这里备注一下,”袁国鸿指了下闫瑾的笔记,“氏族和平民大多是用料和花纹的不同,宫廷和氏族尤其在铸造工艺能够区别。”
“然后就是腐蚀程度,不同年代的腐蚀程度也会很明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仪器。”
“土质的不同也会在铜锈上留下不同的痕迹,出土的地点是否符合腐蚀状况,也是辨别真假的一种方式”
“细节,要观察青铜器的所有细节。”
“任何细小的地方都可能是决定真假的关键。”
他们两人你一言我一语,默契地像亲兄弟一般。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