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消失掉了。就是我们的心,当然你要是不观心,你一天到晚向外观察,你就不知道你的心有变化,但是你要经常静坐,你就知道你的心是不断的变化。你做什么事,你的心就会有出现什么样的相貌,那么这些都是唯识相。
\n
但是在变化当中有一个法是不变化的,凡夫的杂染法,不能染污它;圣人的戒定慧,也不能够使令它增长清净,它永远是保持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状态,这个就是我们内心的真实体性,禅宗说的本来面目。在这个地方唯识学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圆成实性,或者叫真如。
\n
这个地方我们也说明一下,从一个修学的角度,真如应该是我们生命追求的目标。禅宗经常说是:把心带回家。这个应该就是我们的家。就是说你为什么布施?你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要忍辱?为什么要修禅定?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心带回家,把这种生灭的心回归到真如。
\n
当然真如它是这样子的:说真如它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现在理论上我们也有真如,说我凡夫的时候起烦恼,也没有破坏真如,因为它不生不灭,也没有垢净相,也没有增减相。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能受用真如?这个地方有个道理,就是说我们的心本身也具足真如,但是我们的心有遮障,我们心中有徧计执。我法二执的内心的了别活动,就障碍我们趋向真如。所以你要趋向真如,要做一些破障——就是修习我空、法空的无分别智,把心中的徧计执破坏了,你心中本来具足的真如就显现了。先修我空法空破徧计执,证得真如以后,接着再证得依他起性。
\n
所以唯识三性是先破徧计执、证得圆成实性——真如,然后再从空出假,修无量的法门通达一切的差别相,再证得唯识相。先证得唯识性再唯识相,你在没有证得真如之前,前面这些所修的这些差别法,都是染污的。在佛法比较高的标准来看都是不及格。所以唯识的修行一定先证得圆成实性,再证得依他起性。
\n
讲到这个地方,等于整个唯识学的对生命的判定(甚深见)全部结束了。我们看:
\n
乙三、明唯识行位
\n
这以下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