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相貌;第二个再说明所变的相貌。前面是一个略辨,这个是广辨,把能变现的心识,把这些所变现的这些染净的因果,就广泛地加以说明。
\n
丁一、广明三能变相(分四:戊一、释初能变相。戊二、释第二能变相。戊三、释第三能变相。戊四、结示。今初。)
\n
先看初。初中就是三能变相分成四科:一、解释初能变相。二、释第二能变相。三、释第三能变相,四、结示。今初。先看第一小科,初能变相,就是这个“彼依识所变”。在一切法是由识变现,最初变现的是阿赖耶第八识所变现,不带名言的这些相貌,这是第八识所变现的。首先我们先介绍第八识的相貌,能变现的相貌。
\n
戊一、释初能变相
\n
问言: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n
这是一个问,最初的能变相,它的相貌怎么样呢?我们看颂文。
\n
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n
这个地方把在有漏的凡夫位的第八识,乃至于到无漏的圣人的第八识,它的一个相貌——染污的相貌、清净的相貌,把它表达出来。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n
此以十二门,释初能变识之相也。
\n
他是根据《成唯识论》。《成唯识论》解释这一段把它分成十二门,不过《成唯识论》讲得是广泛,蕅祖讲的略。这个十二门,我们先解释前面的三门,这三门是有关系。“初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叫自相门,这个异熟是果相门,一切种是因相门。所以合起来就“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这个就是三门:自相门、果相门、因相门。自相门是一个总说,这个总说开出来有两类:一个是果相,一个是因相。不管果相、因相,都是从阿赖耶的自相里面开展出来的,所以自相是总,果相、因相是约别义来安立的。好,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