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执的我,我执和法执是破除的。所以这一大段,我们看《成唯识论》,大乘论师对于外道的这个我执、法执破得很厉害。
\n
最后我们看一个总结,我们看《成唯识论》的总结,附表第二。这意思就是说,不管世间的我相、不管圣道我相,都是依止名言安立的,这个遍计执的“我”是不可得。这个时候外道就会产生问难,我们看这当中有两个问难。看第一个,正释妨难。
\n
附表二、问答释妨。(一)正释妨难
\n
问: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
\n
那么这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体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但是从现实的生活我们能够观察,我们能够诵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在读诵经典,一次一次读诵,我就能够把它背起来,说这个经典是谁背起来呢?是我背起来的。假设我这个生命体没有我,那是谁背起来的呢?如果这个生命体没有我,那这个不能够忆识,不能诵习,也不能够说这个人对我有恩,这个人对我有怨,我不能够把这样的知识加以累积起来,不可以。那这个是跟世间的现状就互相矛盾。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定要有一个常一的我,才能够去记忆这件事情,才合乎世间的相状,这个意思是这样。我们看唯识论师的回答。
\n
答: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薰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
\n
说这些有情众生各有本识,不一定要有我,才能够记忆这一切事情。就是有情众生有本识,就有第八识,就是微细的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的相貌,“一类相续,任持种子”。它经常保持一种无记的状态,叫一类,不管你第六意识造善造恶,它永远保持无记;而且是相续的作用,什么作用呢?任持种子,它能够把你的业种子、名言种子都保存下来。所以你动一个念头,是一个名言种子;你造一个业行,就是一个业种子。你不管是身口意的造作,阿赖耶识都把这样的造作,不管业行、不管名言都记录下来。
\n
所以它跟一切的染净的现行法互为因。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