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生起的,但是我们以前在加行位的时候,生起的智慧是要假藉文字的引导,所以这个智慧还不是一个真实的智慧,就是我们这念心跟智慧是有距离的,通达位的智慧是你的心就是智慧,你的智慧就是心,这个是不二的境界。你不需要文字的引导,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个时候,表示你对于语言文字的依靠已经不需要了。
\n
这个地方的“智都无所得”,不是说没有智慧,而是说你的心的全体就是智慧。这样子讲,“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你的内心真实的安住在唯识的圆成实性上,离开了二取——能取、所取的这样的一个执着。这是简单地把这个颂文作一个简单的解释。
\n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蕅祖是分两段,先解释它的名称,再解释它的义理,看第一段:
\n
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
\n
这个是解释通达跟见道的意义,这个容易清楚,我们看这个义理:
\n
谓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
\n
当我们一个努力在追求圣道的菩萨,经过了一大阿祗劫的资粮跟加行位以后,这个时候在某一次的静坐的时间当中,“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我们刚开始是活在心中的名言当中,当然这个名言是依止无明所发动的,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所安立的各式各样的我相、法相。我们在对治名言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开始是依止佛陀的名言,以佛陀的名言来破除我们心中的名言,我们从佛法的这个圣贤的教诲当中,我们知道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说是善业招感可乐果报,罪业招感不可乐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n
我们依止这样的一个名言的引导,我们明日了生命的真理。但是我们明白真理,刚开始是假藉文字的引导啦,所以从佛法的真实义观察,这些还都是一个戏论。等到我们心中的名言都不需要了,这个时候,真实安住在唯识的真实义性。什么叫“真实安住”呢?这以下讲出一个相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20页